本書分中、英兩個文版,并附有相關報道的漢英雙語短視頻二維碼,以國際化的表達方式,更加有助于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的扶貧奇跡。
如果您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民,而不是停留在浮光掠影的旅游印象或者媒體支離破碎的報道,Erik Nilsson的這本《太陽升起——“美國小哥”見證中國扶貧奇跡》(英文版書名:CLOSER TO HEAVEN — A global nomad’s journey through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可以說是一個十分理想的選擇。
即使是那些對書中的一些話題已經(jīng)有所了解的中國讀者,Nilsson的作品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他親歷的那些鮮活生動的故事,彰顯出在全球背景下中國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性和面臨的特殊挑戰(zhàn)。(點擊觀看:作者扶貧報道剪紙動畫短視頻)
——本書中文版譯者 劉浚
視頻中的主人公是中國日報社記者、來自美國的Erik Nilsson(中文名:聶子瑞)。
自2006 年以來,他幾乎走遍了中國每一個省份,報道扶貧、救災和政府政策。
2016 年,這位當時33 歲的美國人成為“中國政府友誼獎”歷史上最年輕的外國獲獎者。這是中國政府為表彰外國專家“在中國的社會和經(jīng)濟發(fā)展中作出突出貢獻”而設立的最高獎項。他還獲得了從省級到國際級的新聞獎。
自2017 年3 月以來,這位家住北京的記者拍攝的視頻已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得到數(shù)億次的點擊觀看。中國網(wǎng)民稱他為“美國小哥”。
他已聯(lián)合寫作、編撰和編輯了16 本關于中國的中英文書籍。
2011 年,Nilsson 發(fā)起了一個志愿者行動,為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牧民社區(qū)有待發(fā)展的學校送去太陽能電池板、衣物、藥品、食物和學習用具。他的團隊還為有殘障的孩子提供手術、義肢和輪椅,并為低收入牧民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學獎學金。
他說,“2006年,我本打算在中國只待一年就走。”他再也沒有離開。
如今,中國日報社記者Erik Nilsson 十余年里深入一線報道的中國故事和他故事里的人生,都濃縮進他的新書——《太陽升起——“美國小哥”見證中國扶貧奇跡》,書中記錄了他親身探索中國的扶貧方案、災后救援,以及整體發(fā)展的報道。
通過下面這個視頻,我們一起看看Nilsson自己是怎么說這本書的吧!
這不是一本通常意義上關于中國的書。
這位美國人發(fā)現(xiàn)了這些奇跡背后鮮為人知的報道維度。他騎過鴕鳥、探訪過麻風村,在巨大的墓地多次度過生日。這一路上,他不但騎了牦牛,還買過牦牛、給它們擠過奶、被牦牛踢中過。在“地球第三極”與牧民們同吃同住時,他還撿過新鮮的牦牛糞。

他的旅途始于四川,在深入采訪的15 趟行程中,他看到了汶川地震的救援和重建,人們重拾希望。



Nilsson 接著前往青藏高原。在這這里,他看到了中國克服了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等不利因素,給這里帶去了僅僅數(shù)年前還無法想象的繁榮。他發(fā)起的志愿者行動通過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給高原上的學校送去了光明。此后他們還送去了電腦、圖書館、藥品、煤炭、衣物及多種設備,甚至還送了牦牛。他為殘疾孩子提供手術、義肢和輪椅,也給來自赤貧牧民家庭的孩子提供大學獎學金。







最后,他以極限沉浸的形式審視了改革開放是如何驅動了中國的扶貧奇跡。他加入了“棒棒軍”,跟一個老年摩托車俱樂部一起飆車,操縱了一臺微型膠囊機器人,又花了5 個星期采訪長江經(jīng)濟帶沿岸數(shù)千公里的11 座城市。



本書中文版譯者劉浚是Nilsson多年的至交,她在“譯者的話”中寫道: “在他深入報道中國的旅途中,Erik不僅學到了地道的中文,結識了眾多知心朋友,就像他所說的那樣,他向前踏出了關鍵一步,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旁觀者和記述者,他決定要為那些身陷貧困的人做些什么。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格外感人,令人難忘。”
2020 年是中國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獨具特色的中國經(jīng)驗和中國方案,正不斷地向世界貢獻著減貧智慧。在此刻同步推出《太陽升起——“美國小哥”見證中國扶貧奇跡》的中、英文版,也是恰逢其時。
Nilsson在書的前言中寫道:“本書嘗試記錄這一奇跡的故事。在旅途中我親眼見證了它的發(fā)展——這一路上,我也開始重新審視生而為人的意義。”
最后,讓我們借“譯者的話”,更近距離地走近作者,走進他的故事……

譯者的話
劉浚
劉浚
2019年中旬,Erik給我發(fā)來一些文章,講述了他和朋友們給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偏遠小學送去太陽能電池板的故事。他很想把這些故事匯集成書,并且希望我能將它們譯成中文。
大約是2006年,Erik來到中國日報社,成為少數(shù)幾個與中國同事一起外出采寫報道的外籍記者之一。那時我是特稿部的編輯,時常跟他討論一些選題,而他采訪回來也總會跟我們講述他的見聞。我當時負責“Hotpot”(文化火鍋)專欄,這個小欄目旨在通過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談中外文化的差異。在區(qū)區(qū)600來字的篇幅里,Erik總能把他遇到的各種奇遇寫得精彩絕倫,令人捧腹。后來我們一起編撰了101 Silly Stories from Cheerful China —China Daily HotpotColumn Collection (《文化火鍋》,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里面收錄了Erik的大部分文章。
這次Erik又想出書,本以為也是些奇聞趣談,沒有想到,2020年春節(jié)前,他發(fā)來的書稿竟洋洋灑灑十多萬字。除了青海的那一部分得到了很大充實,前后還加上了他在四川省汶川地震災區(qū)和中國其他很多地方的報道。更重要的是,全書主題也得以升華,通過他實地采訪所得探討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面對各種復雜因素導致的貧困問題時,不同地方因地制宜實施的各種創(chuàng)新扶貧方式。
在中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這樣一位來自美國、在中國工作多年的專業(yè)新聞工作者,通過他親歷的那些鮮活生動的故事,為中外讀者提供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彰顯出在全球背景下中國解決貧困問題的重大意義。
翻譯這本書對我而言也是一次特殊的體驗。我有幸與Erik在中國日報共事數(shù)年,無論是互相修改新聞報道還是合作翻譯、編輯書籍,他的幽默、誠懇與敬業(yè)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翻譯此書令我進一步看到他對新聞工作的投入,對陌生人的關心,以及對中國事務的深入思考。跟隨Erik妙筆生花的文字,我看到這個美國出生長大的年輕人在中國做到了真正的新聞工作者都努力去做的事情:他觸及了這些普通中國人的內(nèi)心深處,并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展現(xiàn)出他們的掙扎與希望,雖然他采訪的很多人幾乎不會說普通話,更不用提英語。
我非常敬佩他在汶川地震發(fā)生后多次前往災區(qū)采訪的勇氣和決心,他和同事乘坐的車隨時可能被塌方的石塊砸中。而他并不滿足于浮光掠影的描寫,總是盡可能去跟當?shù)匕傩张收?,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在第一部分?ldquo;擦干眼淚”一章里,他跟著映秀的幾位老守墓人爬上泥濘的山坡去他們棲身的小棚子,這才了解到更多令人動容的故事。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Erik的坦誠和樂觀。在青海,他也遇到過不愉快的事(“刀、暗夜與光明”)。深夜時分,一名出租司機用刀逼著他索要比談好的價錢高出許多的車費。而他在震驚之余,想到的是司機明明看到他的錢包里裝滿大鈔,卻沒有為了這些錢加害于他。他更關心的是如何改變這里的貧困面貌,讓下一代能夠走向光明的未來。
他和青海牧民一起放牧的那兩章( “ 和牧人一起露營”“牧民日記”)格外生動。本想幫主人干點活,一會兒差點被牦牛踢中,一會兒扔石頭趕牛羊時又砸中自己。翻譯時著實讓我笑個沒完,希望中文讀者也能享受這寶貴的輕松時刻。
為青梅卓瑪做整形的那兩章(“分享不可能的微笑”“摘下口罩直面世人”)明顯不同于其他章節(jié),Erik在寫作這兩章時,傾注了更多的心血。由于先天性唇腭裂,這個來自貧困牧民家庭的女孩生活在一個幾乎全封閉的小世界里。在Erik和朋友們的幫助下,她來到北京做整形手術。從人煙稀少的草原一下來到現(xiàn)代化大都市,從被同齡人無視到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這些巨大的變化會在這個少女心中激起怎樣的波瀾,她的人生軌跡會發(fā)生怎樣的轉折,我們有幸通過Erik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描述瞥到一二。
記得Erik曾感嘆說,很多老外都只在中國待一段時間就走,仿佛有個旋轉門,不停地有人進來,又有人出去。而他和妻子Carol卻是少數(shù)進了門就一直留在中國的人之一。有一年去他們家過圣誕,碰到好幾對外國夫婦也帶著在中國出生的孩子。而他們家有一個房間專門用來堆放朋友們送來的書籍、衣服、玩具等用品,像是幾座小山,這全是他們準備送往青海曲麻萊幾所學校的捐贈品。
在他深入報道中國的旅途中,Erik不僅學到了地道的中文,結識了眾多知心朋友,就像他所說的那樣,他向前踏出了關鍵一步,不再是一個純粹的旁觀者和記述者,他決定要為那些身陷貧困的人做些什么。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格外感人,令人難忘。
PS:書中附有一些報道的雙語短視頻二維碼,掃碼即可觀看;當然,本書最打動人的還是那些躍然在字里行間的鮮活生動的故事,那些讓人潸然淚下、笑中帶淚,甚至哈哈大笑的故事,相信讀后你會認可譯者的話,她說得一點也不夸張,這本“格外感人,令人難忘”的書,希望你能讀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