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活記憶》緊緊圍繞民生主題,從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流行變化角度切入,完整再現(xiàn)了中國人的生活記憶,鉤沉民間歷史,彰顯社會進步。留存在國人記憶深處、撥動人心的民生往事,60多年間的時代細節(jié)變遷、社會成長史和流行進化史盡在其中。本書中文版由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策劃出版,英文版由五洲傳播出版社與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
可能許多人都有這種感覺:隨著年紀一天天增長,懷舊情緒會不經(jīng)意間流露,就如同無意中流露自己最不愿意暴露的真實年齡一樣,這時候,聽到父母講述過去的陳年往事,也不會像原來那么心不在焉、極不耐煩,常常也會靜心傾聽、細細咂摸。
居住上海的編劇、作家陳煜,一天接到北京一位陌生編輯的電話,問是否有興趣寫一本建國65周年民間歷史的書,她欣然應允。接著,這位編輯向作者描述了此書特殊的體例: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編年體或紀事體,而是用事實和感性去追溯過往的中國民間生活,構(gòu)成一部中國人共同的集體記憶,書名定為《中國生活記憶》。
接下這本書的寫作任務之后,作者安靜地想了很久,不無顧慮和擔心:以她的年齡,該怎么去描述她出生之前的中國人的生活?作者知難而進,好好地梳理了一下自己的記憶, 試圖尋找她沒有經(jīng)歷過的那些年代的氣味。她從記憶里迅速翻找,想起了自己的外公外婆、父母,想起了她見過的各種各樣的人,想起了他們曾經(jīng)講過的自己的生活,想起了在影視文學作品里所看到的別人的生活。這一切,讓作者迅速地找到了編著這本書的整體感覺。
將感覺落到紙上,形成一本書,白紙黑字,不可臆造,需要更切實地把握感覺,找準方向。為此,作者干脆收拾行裝,回到了她的故鄉(xiāng)四川。一到四川,所有的記憶都回來了。在街上遇到似曾相識的面孔,恍惚間才驚覺時光已經(jīng)過去了很多年,每個人的容顏都已改變,每個人的時光都在倒數(shù)……這種感慨,讓她明白了這本書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最切實的意義。
作者望見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人生白駒過隙的可貴。時光,因為被記憶才有了意義。每個人身邊的人和事,在記憶的長河里將一幕幕重演,其中最為感動的,是我們所歷經(jīng)的喜悅、悲傷、不甘與夢想?!吨袊钣洃洝愤@本書,就是為了喚起所有中國人共同的人生記憶,讓我們重新回到盛年時期、青春歲月甚至于童年時光。
《中國生活記憶》一書,通過一件件民生往事,見證共和國年進步和追夢的歷史。該書英文版同時出版,極大地增添了這本書的分量。英文版的發(fā)行,相信會激發(fā)僑居海外的同胞們魂牽夢縈的赤子之情,引起他們強烈的共鳴,同時,也讓全世界讀者有機會從一個新的窗口認識、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30多年改革開放后在發(fā)展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變遷,從而客觀地評介中國,為世界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窗戶。這也許就是《中國生活記憶》英文版發(fā)行的意義所在。
正如于光遠先生生前為本書所題:記錄點滴生活,彰顯社會進步。《中國生活記憶》選取的,是那些能夠觸動人們記憶深處的小事件,但背后折射的,是共和國滄桑巨變和追夢圓夢的大事。這些生活的記錄,讓人感懷潸然,韓少功所說“時光總是把苦難漸漸釀出甘甜,總是越來越顯示出記憶的價值”,也許是最好的形容。
時過境遷,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中國城市和鄉(xiāng)村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當作者約見兒時的伙伴、同學和老師,彼此的情感就像是爐膛里的火焰被點燃,所有經(jīng)歷那個年代的人都顯得如此的亢奮。他們聚在一起徹夜長談,說的都是那個年代的生活與故事。記憶中那條清澈的小河,校園里鐺鐺的鈴聲,牽著媽媽的衣袖排隊等待切糕出爐的情景,還有躲在被窩里抄寫普希金詩歌的那些夜晚, 這一切都漸漸消失了、遺失了,想起不免讓人有點傷感。
生活是一面鏡子,反映和折射出中國發(fā)展進步的現(xiàn)實節(jié)奏,尤其是改革開放多年來有目共睹的成就。那些歲月,留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兒時的回憶,更是我們國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的記錄,至今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此外,作者還增加了近幾年一些熱點話題,包括游戲進入中國等,讓這本書同時成為年輕人了解新中國發(fā)展脈絡的一個通俗讀本。
作者曾通過中華網(wǎng)與讀者進行過視頻交流,年輕的讀者們來自全國各地,他們覺得這本書讀來輕松,可以勾起很多回憶。一些穿著工作服的民工更是自己掏錢買書,城市對于他們來說是暫居地,他們對于城市而言是漂泊者,如果一本書能夠被他們接納,那是真切的共鳴,是一本書的榮幸,也是它的價值所在。

1954年北京市政府糧食局印制發(fā)行的面粉購買證。在那個實行計劃供應的年代,幾乎買所有東西都要票證。

1969年4月,上海又一批知識青年揮手告別家鄉(xiāng)——上山下鄉(xiāng)。1968—1978年十年間,全國共有1600多萬青年投入“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到了農(nóng)村。

20世紀70年代初一家三兄妹。那時物質(zhì)仍舊匱乏,孩子們的衣服大多是由媽媽拿舊衣服親手裁剪、縫制的。

1984年,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風靡全國,與之同時,中國女性的著裝開始告別藍色、灰色,進入鮮艷時代。

1996年,全國第一家網(wǎng)吧在上海出現(xiàn)?;ヂ?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加速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中國逐漸成為世界汽車消費第一大國,中國人擁有汽車的速度讓全世界震驚。